虽年届七旬,但仍坚守在大学讲台悉心教学,显示着一位师者对教育的一往情深;即便花甲之年,甘坐冷板凳潜心学术研究,彰显了一名学者对治学的孜孜追求。当藏之后山的《陶富源文集·十卷本》付梓时,人们感慨的不仅仅是这位智慧学者的大家风范,更让人感怀的是这位质朴师者的责任担当。他,就是全国模范教师、安徽省十大杰出教师、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陶富源教授。
从著作等身到“著作等心”: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
在陶富源教授的书房里,书香弥漫、摆放整齐的是一部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著作,这是他最亲密、最珍惜的朋友。固守一方静谧书斋并不意味着闭门造车,而是将探究真理作为安身立命之根本,陶富源教授数十年如一日地在简陋的书房里与真理对话,与信仰同行。退休后,依旧在笔耕不辍。有很多朋友不解地问他:“退休了,还在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为什么把自己搞得这么累?”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教师这一岗位,对我来说,不仅是职业,更是事业。动力在什么地方?那就是我感到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它的理论魅力征服了我。党的理论不断地在与时俱进,我要不断探索,感受它的生命力。”
“我信奉马克思主义,因为她是指引人类走向彻底解放的真理。用一句文学的语言来说,她是我心中的太阳。”由于有了坚定的信仰,他心中常怀一种冲动。总想着,要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传播做点什么,要为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做点什么。他把这种追求当作一种责任和担当。熟悉陶富源老师的同事都知道,他有一个了不起的功夫,那就是对经典文献极其熟悉,每每谈论一个问题,他总是能从经典文献中引出论据、找到理解的方法;与研究生讨论问题,经典中的相关论述他总可以信手拈来,甚至指出出自哪一卷哪一页……
40余年来,他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用之于传道、授业、解惑及至著书立说,做好道德文章。不忘初心的真诚信仰,始志不渝的执着追求。陶富源以其一贯的风格在学术求索的道路上御风前行,硕果累累。他在各类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200多篇,独撰和合作出版著作、译作13部,获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一等奖等奖项10多项。所以,用“著作等身”来形容他的学术生涯一点都不为过。更难能可贵的是,每一篇论文、著作中无不凝结着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真诚信仰,凝结着他观照现实、经世治业的可贵品质,更显现出在浮躁不断的学术圈中的永恒追求。远在上海的鲁品越教授看到《陶富源文集十卷本》时由衷地称赞道:“陶教授不仅著作等身,而且‘著作等心’。这套心血之作,凝结着作者对真理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对人民与国家的拳拳之心,对马克思主义的真诚信仰,对莘莘学子的一片挚爱。显然,无论是浩繁卷帙的学术论文,还是鸿篇巨制的著作,凝结了老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性思索,抒发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坚定信仰。”苏州大学王金福教授高度评价陶“不盲目崇拜权威,不为传统观点所束缚,真正坚持实事求事的精神,通过对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的原著的深入解读,发现了能够打破传统的权威的观点的历史事实,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的观点。”这也显现了陶老师对学术研究实事求是的果敢姿态。
“我这几十年来,时时想到国家,想到社会,想到自己的责任,因而对治学始终持一种认真的态度,并以能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尽自己的一点微力,感到欣慰。”多少年来,不论时代风云如何变幻,陶富源总是孜孜以求,为了那“心中的太阳”而燃烧着自己的哲思才情。
对信仰的身体力行,让陶富源的“精神家园”更加富足。由于在各方面的突出贡献,学校曾奖励给陶富源教授一套住房,但他毅然决然地谢绝了学校的好意,并建议将住房奖励给居住条件更差的老师。在常人看来,放弃一套房子,就等于舍弃了价值不菲的福利。“在我心中,陶老师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他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提到陶富源教授,师生们都很敬佩。
从治理学校到潜心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忠实宣传者
“我这一辈子,与学生为友,以教书为乐,走上讲台就兴奋,学生满意就高兴。”这是陶富源教授常挂在嘴边一句话。他认为学生是自己学术思想的真正理解者和继承者,是在价值观上最可亲近的人,他发自内心地关心自己的学生,引导他们走上做人、做事、创业发展的正确道路。在芜湖师专担任校长若干年后,陶富源毅然决然辞去校长一职,开始了全身心投入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中。
安徽师范大学郭淑新教授感慨地说道:“先生是一位淡泊名利的学者,他辞去令人仰慕的校长职务,远离琐碎的行政事务,潜心于自己心仪的学术研究……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很多人对此难以理解,但先生深知:非心静无以言学。”
作为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模范”,他的名字连着一长串头衔,先后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则是他最珍爱的头衔。“只有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才能教导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陶富源把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融入到教书育人之中,用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热爱,影响着学生。
1995年调入师大以后,也曾有两次从政的机会,陶老师都婉言谢绝。多年后,谈起数次放弃的原因时,他轻描淡写地回答道:“我喜欢当老师,喜欢教马克思主义理论,喜欢做学问。这是我的兴趣所在,快乐所在,价值所在。人生几十年,我不能把自己放错了位置”。取舍之间,一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超然脱俗的师者之风就在这真诚和执着中油然而成。
“只有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才能教导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 陶富源一直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可让人受益终生。走进陶老师的课堂,总有一种独特的的气场吸引着学生。在“哲学原理课”的课上,他用“我爱哲学”、“我更爱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学们也应该爱哲学”三个标题代替教材上的篇章标题讲解授课内容,赢得学生的啧啧称赞。像这样用“接地气”的生活细节代替了“高高在上”的抽象理论是他授课的特色,在这样的语义转换中牢牢地抓住了每一个学生,一堂哲学课成为学子心中的“人生课”。
“讲好课是教师的天职,要心中有课堂,心中有学生,只要你讲的课学生不爱听就是误人子弟。”陶教授把讲课当做一门艺术来追求,根据学生的专业、地域、性格等特性设置不同的问题,切入学生的关注点,他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按照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将自己对知识理解的精华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探索知识,不知不觉的热爱学习。在合肥工业大学任教的唐莉回忆,1999年的初夏,在工大斛兵塘畔的教室里,第一次聆听陶富源教授“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讲座,便被他那深邃睿智的哲学思想所深深吸引。每次讲座,教室皆被围堵的水泄不通,过道上,教室门口挤满了前来听课的研究生。和班里的所有同学一样,怀着高山仰止的崇敬,一节课不纳的听完了陶富源教授60课时的讲座。
“教师的工作台并不宽大,但他手中握有祖国的未来。”陶富源深知一名思政理论课教师肩负的使命。为了上好学生眼中枯燥无味的思政理论课程,他结合自己多年的从教经验,探索出“研讨式”的教学模式。在他创设的“研讨式”课堂上,学生成了“主角”,问题成了“教案”。作为主讲人的学生在课堂上就自己分配到的专题侃侃而谈,期间其他同学可以就某些观点进行讨论,坐在一旁的陶只在发现观点有错误时才进行纠正阐述,但也会不抢主讲学生的“风头”,讲解完之后,便会将“话语权”交还给主讲的学生。“研讨式”的课堂上,“抢”成为了常态,学生纷纷抢着选课,抢着发言,抢着当主角,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彻底被激活了,思政理论课再也不是学生们不感兴趣的课程了。
从严师到慈父:大爱教育的践行者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表达的是弟子对老师的尊敬。而陶富源以其严谨扎实的治学之风和关怀备至的授业之道,让人们感受到这位长者对教育大爱理念和真谛的坚守。弟子们都爱用“严师慈父”来形容他。
谈起这位年逾古稀的老者,他的博士生张园园钦佩不已,她说:“每次上课,陶老师总会提前十分钟到达。这让拎着早点或是以各种借口踩点到的同学感到羞愧,这样一来,大家也都意识到要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便是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最好的诠释。
从教四十余载,他高度注重对青年学子人格的塑造。他认为,传授知识固然重要,学生的人格塑造更重要。他反复告诫学生,要做好学问,首先要学会做人。曾有学生因为时间匆忙,论文写完后没有仔细检查就上交。陶教授看后,用红笔把错别字和不当的标点符号一一作了纠正,并写上评语:“做学问绝不能马虎,要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做学问也是做人,文字就是你的人格在纸上的体现。”这番语重心长的教诲令学生久久铭记于心。
陶老师不仅注重学生的人格塑造,还注意加强对学生思想的引导。面对现实物质利益的诱惑,有的研究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忙着在外面找兼职,学习反倒被放在了次要地位。陶老师知道后,就一一找这些学生来谈心。陶教授说,做学问是十分辛苦的,这不仅需要灵活的头脑,更需要毅力;从事社科类的理论研究,尤其是哲学研究,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一个没有“前途”和“钱途”的专业,整天去钻故纸堆,要想出点成绩也不容易。但如果选择了这样一条道路,就要踏踏实实走下去,排除一切干扰,只要全身心投入,总会做出成绩。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为了抵制社会上不良的学术风气,提高青年大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写作能力,陶富源出版了《学术论文写作通鉴》一书,将治学的经验毫无保留的传于后学,鼓励青年学生和青年老师走好学术道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做贡献。
在学生们眼中,陶富源不仅是一位良师,更是一位慈爱有加的父亲。对于家庭境况不好的学生,他会主动资助,并经常把学生喊到家里做客,借机改善学生的生活。以至于,如何拒绝陶老师请吃饭成了学生们的业余话题。虽然学生们绞尽脑汁,但成功“逃离”的机会并不多。当学生因为家中困难无法缴纳学费时,他想方设法从亲友处筹措,解学生燃眉之急,让学生安心学习。有一次,在得知学生为赶写论文,连续一周熬夜,头痛厉害时,他会用他那双有力的大手亲自帮学生按摩头部穴位,缓解学生的头痛。类似的事情,在陶富源教授与学生的相处中不胜枚举。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四十多年坚守三尺讲台,陶富源教授以执着的信仰追求,富有激情的在教育园地里耕耘,甘于寂寞的在科学原野上行走,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如同强大的磁场,吸引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让迷茫者坚定,让浮华者沉淀,让求知者前行。(程紫丹 马星宇)
